作为中国银行业的“定海神针”,工商银行(601398.SH)在2025年一季度展现出资产规模扩张与战略转型并行的韧性,但业绩短期承压的现状也引发市场关注。本文结合最新财务数据、机构观点与行业趋势,为您全面解读其投资逻辑。
业绩表现:营收短期承压,资产规模稳健扩张
2025年一季度,工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28亿元,同比下降3.2%;归母净利润842亿元,同比减少4%。业绩下滑主要受利息净收入与非息收入双降拖累,反映出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息差收窄压力。不过,其总资产规模逆势增长5.58%,达到51.55万亿元,贷款总额同步增长4.62%至29.68万亿元,表明在宏观经济复苏进程中,工行通过扩表策略维持了市场份额优势。
资产质量: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夯实
工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.89%和19.15%,显著高于监管要求,为后续业务拓展和风险缓冲提供充足空间。尽管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,但工行通过加大拨备覆盖率(未披露具体数据,但参考同业可比银行)和优化信贷结构,维持了不良贷款率的稳定。光大证券指出,其“稳中有进”的经营策略在资产质量指标中得到体现。
战略转型:多元业务布局打开增长空间
科技金融领域,工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3.5万亿元,并启动80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,重点支持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等国家战略产业;绿色金融方面,围绕碳减排支持工具,加大对风电、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的信贷投放;普惠与养老金融则成为新增长点,普惠贷款增量超3500亿元,同时推出“工银养老金融”品牌,抢占老龄化社会下的金融服务先机。这种“传统+新兴”的双轮驱动模式,有望缓解息差收窄对盈利的冲击。
市场预期:机构分歧中的估值优势
券商对工商银行2025年净利润增速预测呈现分化:华鑫证券预计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0.4%至3644亿元,而天风证券和平安证券分别给出0.94%、0.67%的微增预期。分歧背后反映市场对经济复苏力度与政策效果的谨慎态度。不过,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仅6.9倍(华鑫证券数据),市净率0.6倍,处于历史估值低位。14家券商近一月研报平均目标价为8.12元,较当前股价(5月9日收盘价7.17元)存在约13%上行空间。
投资建议:长期配置价值凸显
核心优势:
- 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,享有低融资成本与政策支持双重红利;
- 高股息率(近5年平均约6%)吸引长期资金;
- 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,手机银行用户数、交易规模稳居行业第一。
风险提示:
-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可能加剧资产质量波动;
- 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持续下行或进一步压缩净息差;
- 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财富管理收入增长。
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,可采取定投策略分享股息收益;激进型投资者需关注宏观经济数据与房地产政策变化,把握波段操作机会。